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原子荧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

原子荧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

  • 发布日期:2018-03-27      浏览次数:1960
    •    原子荧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
        原子荧光光度计是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辐射能激发下产生的荧光发射强度,来确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特征波长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从基态或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经过约10-8s,又跃迁至基态或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
        原子荧光分为共振荧光、直跃荧光、阶跃荧光等。
        发射的荧光强度和原子化器中单位体积该元素基态原子数成正比,式中:If为荧光强度;
        φ为荧光量子效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发射荧光光子数与吸收激发光光子数的比值,一般小于1;
        Io为激发光强度;
        A为荧光照射在检测器上的有效面积;
        L为吸收光程长度;
        ε为峰值摩尔吸光系数;
        N为单位体积内的基态原子数。
        原子荧光发射中,由于部分能量转变成热能或其他形式能量,使荧光强度减少甚至消失,该现象称为荧光猝灭。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校正曲线的线性范围宽,能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这些优点使得它在冶金、地质、石油、农业、生物医学、地球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各个领域内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应用。